杨旭艳
(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)
摘 要:我们大家都知道,磨损和摩擦是机械零件Z主要的破坏形式(磨损、腐蚀和断裂)之一,摩擦不仅消耗大量的能量,同时直接影响机器的性能和使用寿命。而润滑的目的就在于把两摩擦表面分开,避免直接接触,减小摩擦和磨损,设备润滑工作是做好设备维修的关键。目前,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,全世界每年消费大量的润滑油,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润滑油。随着全球资源危机的加剧和环保经济的兴起,废润滑油的回收再利用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。
关键词:润滑油;劣化;防治措施;再利用;再生
一、我国废润滑油市场份额及未来市场潜力分析
进入21世纪以来,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,像汽车业、工程机械业、钢铁冶金业等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,从而带动了润滑油工业的快速发展。2012年全世界润滑油消耗量约为3870万吨,中国占消费总量的20%,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。在消耗大量润滑油的同时也势必产生一定数量的废润滑油。一般在可供回收的废润滑油占消费量的40%-50%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我国废润滑油市场发展迅速。废润滑油主要来自于机动车辆和工业生产领域。我国润滑油生产和使用的模式通常是:石油资源-----炼制润滑油产品------废油抛弃。但是随着全球资源的危机加剧和环保经济的兴起,必须对废润滑油进行再生回收再利用。废润滑油进行再利用,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还能节约资源,所以废润滑油再利用是可行、必要的选择。但是我国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较国外企业有着较大的差距,废润滑油再生利用技术还有待提高,有着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。
二、润滑油品质劣化原因及防治措施
1、 原因:
机械和设备工作时,由于长期与金属接触,受到周围空气、温度、湿度、压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,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,油中外来杂质逐渐增多,结果水分、灰尘、颗粒、金属粉末等就会混入油中,一起搅拌,长期使用就会氧化,就会产生氧化物或生锈,产生变质物和有害杂质,这时油的色调变褐色,粘度增加,Z终可能发出刺激性味道,腐蚀有色金属,使其性质与使用前完全不同。比如像我们北营公司热连轧生产线,污染物进入润滑系统的途径主要有:(1)齿轮、轴承磨损物通过齿轮箱、减速机的润滑管路直接进入润滑站油箱;(2)水通过机械设备的密封处、旋转部位、管路连接处进入润滑站油箱;(3)其他杂质在设备安装时、设备检修更换零部件时通过润滑管路进入润滑站油箱等等。
2、 防治措施:
润滑油品质劣化原因除了主要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之外,还可能由于工作人员管理不当,也会使油遭到污损,因此,设法防止系统油液过早劣化,延长使用寿命,是十分必要的。注意事项主要以下几个方面:
a、各种油必须按照规定用途使用;
b、在搬运过程或发油时应使用规定密封容器和工具,不要把油装入污垢容器里以免把油弄脏;
c、往机器设备加油时,注意不要让灰尘、污物或水分落入油中,机器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油的洁净程度。要防止金属粉末和尘埃的侵入,润滑系统处于密封状态,经常检查连接处的严密,拧紧机件与连接处或更换密封圈,防止渗漏。
d、避免温度升高,增加润滑油循环供油或者设置冷却器,以防止油温上升。一般不超过50℃---60℃,温度过高,应保证油的冷却条件。
e、防止水分混入:像钢铁厂那样大量用水环境中,或者从冷却器等有进水危险情况下,必须防止水的混入,并且采用高抗乳化度的润滑油。
f、润滑油净化装置的检修,要做到经常检修润滑系统的冷却器,过滤器等,以保持良好使用状态,另外,包括供油系统在内机械或装置经拆装之后,要冲洗掉锈、灰尘、油泥等,这称为冲洗处理。一般用添加清净剂、防锈剂的洗涤油(低粘度)的来清洗。
三、废润滑油的再生
从润滑油劣化机理分析,所谓的废润滑油中油品变质的部分只占10%---25%,绝大部分组成仍是润滑油有效成分。所以绝大部分废润滑油并非真正的报废,通过一些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污物和杂质,就能把它们变成符合要求的基础油。1000kg原油只能提炼油300kg,而1000kg废润滑油可再生得700-900kg。
从润滑废油中除去尘埃、磨损粉末、碳化物及其它杂质的再生方法有如下几种:
1、机械方法:离心分离法、过滤法等;
2、物理方法:白土处理法、电的处理法、静置沉淀法等;
3、化学方法:硫酸洗涤法、碱洗涤法。
润滑油混入水分、机械杂质处理:沉淀法、蒸发法、过滤法、絮凝法;
润滑油粘度降低处理:常压蒸馏、减压蒸馏、水蒸气蒸馏;
润滑油中胶状物质处理:硫酸精制、碱中和及水洗、白土处理。
这些再生处理方法中,只用其中一种,是不能使油完全再生的,一般是适当组合几种方法才能达到再生的效果。下图是普通的废润滑油再生工艺流程:
废润滑油再生不仅节约能源,变废为宝,有利于石油资源的充分利用,其次有利于防止环境污染,使土壤、水域免受污染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等。所以对废润滑油进行回收再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参考文献:
【1】《设备润滑维修问答》机械工业出版社,2006年8月;
【2】废润滑油再生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刘发起 2004年4月;
【3】《设备润滑基础》冶金工业出版社 胡邦喜主编。
来源:《商品与质量·建筑与发展》